//9 – 6 – 1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ointer and array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/*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| 5 | 4 | 3 | 2 | 1 |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4 4 4 4 4 bytes
int
*/
//pointer is an address and the array’s name is an address too
//
int main() {
//1.To access the array’s elements with pointer
int a[5] = {5,4,3,2,1};
cout << “array’s first element:” << a[0] << endl;
int* p = a;
cout << “array element’s first address:” << a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address that pointer pointed to:” << p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pointer access: the first element in the array:” << *p << endl;
//the shift number of int is 4 bytes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second element’s address of the array:” << &a[1] << endl;
cout << “pointer + 1 pointed address ” << p + 1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second element of the pointer accessed to:” << *(p + 1)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third element’s address of the array:” << &a[2] << endl;
cout << “pointer + 2 pointed address ” << p + 2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third element of the pointer accessed to:” << *(p + 2) << endl;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p++;
cout << “pointer access: array’s second element:” << *p << endl;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//a++;//this place of the array can be the same as pointer
//the array can’t add the sequence after initiation
p = a;
for (int i = 0; i < 5; ++i) {
cout << “the array’s ” << (i + 1) << ” element is ” << *p << endl;
p++;
}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double b[4] = { 4,3,2,1 };
double* pd = b;
cout << “the first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d << endl;
pd++;
cout << “the second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d << endl;
//the shift number of double is 8 bytes
//59 5A 5B 5C 5D 5E 5F 60
//hexadecimal 十六进制
//指针的+1,实际上是偏移了 sizeof(对应的指针类型)个字节
// when a pointer is incrementes by 1, it acctuall offsets by a number of bytes equal to the size of the data type that the pointer points to
//char,short, long long, float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char c[4] = { ‘4’,’3′,’2′,’1′ };
char* pc = c;
cout << sizeof(char) << endl;
printf(“the first element’s address:%#X\n”, pc);
pc++;
printf(“the second element’s address:%#X\n”, pc);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short d[4] = { 4,3,2,1};
short* ps = d;
cout << sizeof(short)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first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s << endl;
ps++;
cout << “the second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s << endl;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long long e[4] = { 4,3,2,1 };
long long* pll = e;
cout << sizeof(long long)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first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ll << endl;
pll++;
cout << “the second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ll << endl;
//99 9A 9B 9C 9D 9E 9F A0
cout << “——————-” << endl;
float f[4] = { 4,3,2,1 };
float* pf = f;
cout << sizeof(float) << endl;
cout << “the first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f << endl;
pf++;
cout << “the second element’s address:” << pf << endl;
return 0;
}
//9 – 6 – 2 pointer array
//指针数组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int main() {
char a[] = “I”;
char b[] = “love”;
char c[] = “you”;
//pointer array
char* p[3];// have 3 elements, each element is a pointer
p[0] = a;
p[1] = b;
p[2] = c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cout << p[i] << ‘ ‘;
}
cout << endl;
//two dimensional array(matrix)
//二维数组 是 矩阵
int mat[3][4]{
{1,2,3,4},
{5,6,7,8},
{9,10,11,12}
};
int* pmat[3];
//[rows][columns]
pmat[0] = mat[0];//mat[0] represents the one dimensional array’s first address
//mat[0]代表一维数组的首地址
pmat[1] = mat[1];
pmat[2] = mat[2]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for (int j = 0; j < 4; ++j) {
cout << *(pmat[i] + j) << ‘ ‘;
//cout << pmat[i] + j << ‘ ‘;
// +j and then dereference it
}
cout << endl;
}
return 0;
}
//9 – 6 – 3 array pointer
//数组指针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int main() {
int (*p)[5];
//数组指针可以类比成二维数组
int a[4][5]{
{4,3,2,1,0},
{9,8,7,6,5},
{6,7,8,9,0},
{5,6,7,8,9}
};
p = a;
cout << p << endl; // hex 70 -> 7F -> 84
//15 + 5 = 20 bytes
// 20 = 4 * 5 = sizeof(int) *5(columns)
//shift value
cout << p+1 << endl; //hex 84
cout << p << ‘:’ << &a[0] << endl;
cout << p+1 << ‘:’ << &a[1] << endl;
//理解成数组指针指向一个二维数组的首地址,所以数组指针可以类比理解成二维数组
//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数组指针操作一个二维数组上的数组
return 0;
}
//9 – 6 – 4 pointer array and array pointer
//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
#include <iostream>
using namespace std;
string getHex(int x) {
char buff[10];
sprintf_s(buff, “%X”, (x & 0xFFFF));
return (string)buff;
}
int main() {
int a[3][4]{
{1,2,3,4},
{9,10,11,12},
{13,14,15,16}
}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i++) {
for (int j = 0; j < 4; j++) {
if (j) {
cout << ‘,’;
}
int* p = &(a[i][j]);
//cout << (void*)p ;
cout << getHex((int) p);
}
cout << endl;
}
//指针数组
int* q[3] = { &a[0][0],&a[1][0],&a[2][0] }; //这个3代表数组长度
//the same as int* q[3] = { a[0],a[1],a[2] } ;
//数组指针
int (*p)[4];
//这个4代表你指向的是一个长度为4的数组
p = &a[0];//即{1,2,3,4}, 这一行
cout << “1.指针 + i” << endl;
//q+i\p+i
cout << “数组指针 ” << endl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string s = getHex((int)(p + i)) ;
cout << “第” << i << “个[4]数组的地址是” << s << endl;
}
cout << “指针数组(没啥用),此为装指针的二重指针地址 ” << endl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string s = getHex((int)(q + i));
cout << “第” << i << “q元素的地址是” << s << endl;
}
cout << “2.*(指针 + i)” << endl;
//== *(指针 + i)+0
//*(q+i) \ *(p+i)
cout << “数组指针 ” << endl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string s = getHex((int)*(p + i));
cout << “a数组的第” << i << “行的第0个元素的地址是” << s << endl;
}
cout << “指针数组 ” << endl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string s = getHex((int)*(q + i));
cout << “a数组的第” << i << “行的第0个元素的地址是” << s << endl;
}
cout << “3.*(指针 + i)+j” << endl;
cout << “数组指针 ” << endl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string s = getHex((int)(*(p + i) + 1));
cout << “a数组的第” << i << “行的第1个元素的地址是” << s << endl;
}
cout << “指针数组 ” << endl;
for (int i = 0; i < 3; ++i) {
string s = getHex((int)(*(q + i)+2));
cout << “a数组的第” << i << “行的第2个元素的地址是” << s << endl;
}
return 0;
}
AI:
这是 C 语言中数组与指针关系的前置知识,用于理解数组元素的指针访问方式,以下是逐行解释:
- int a[1024];:定义了一个长度为 1024 的整型数组a,数组在内存中是连续存储的。
 - int *p = a;:定义了一个整型指针p,并将数组a的首地址赋值给p。因为数组名a本质上是数组首元素的地址(即&a[0]),所以p指向了数组a的第一个元素a[0]。
 - a ≡ &(a[0]):数组名a等价于数组首元素a[0]的地址,这是 C 语言的语法规则。
 - p ≡ &(a[0]):因为p被赋值为a(数组首地址),所以p也等价于a[0]的地址。
 - p + 0 ≡ &(a[0]):指针p加 0,还是指向自身,所以等价于a[0]的地址。
 - p + i ≡ &(a[i]):指针的算术运算规则,p是指向int类型的指针,p + i表示在p的基础上偏移i个int类型的大小,最终指向的是数组第i个元素a[i]的地址。
 - *(p + i) ≡ *(&(a[i])) ≡ a[i]:
- *(p + i):对p + i(a[i]的地址)解引用,得到的是该地址存储的内容,即a[i]。
 - *(&(a[i])):先取a[i]的地址(&(a[i])),再对该地址解引用,结果就是a[i]本身。
 
 - *(p + i) ≡ p[i]:这是指针的下标访问语法糖,p[i]等价于*(p + i),本质上是通过指针偏移和解引用操作来访问数组元素。
 
总结来说,这些规则揭示了数组和指针在访问元素时的等价性,理解它们能帮助你灵活运用指针操作数组,是 C 语言中数组与指针知识的核心基础。
这段代码通过具体的地址打印,直观展示了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的本质区别,尤其是两者在指针运算(+i)时的不同行为。我们逐部分解析:
一、前置知识:getHex函数
作用:将整数(这里实际是指针强制转换的结果)的低 16 位转换为大写十六进制字符串,方便以地址形式展示(简化地址显示,只看低 16 位差异)。
二、二维数组a的地址打印
首先定义了一个3行4列的二维数组a,然后通过嵌套循环遍历每个元素,打印每个元素的地址(转换为十六进制)。
例如,假设a在内存中连续存储(二维数组在内存中是 “按行连续” 的),输出的地址会呈现规律:
- 同一行内,元素地址依次递增(间隔sizeof(int),通常 4 字节);
 - 行与行之间,地址间隔4*sizeof(int)(一行 4 个元素,共 16 字节)。
 
三、指针数组q与数组指针p的定义
1. 指针数组q
定义:int* q[3] = { &a[0][0], &a[1][0], &a[2][0] };
- 本质:q是一个数组,包含 3 个元素,每个元素都是int*指针(指向int类型)。
 - 初始化:3 个指针分别指向二维数组a的第 0 行、第 1 行、第 2 行的首元素(&a[i][0]等价于a[i],因为数组名a[i]即首元素地址)。
 
2. 数组指针p
定义:int (*p)[4];
- 本质:p是一个指针,专门指向 “包含 4 个int元素的数组”(即二维数组a中的一行)。
 - 赋值:p = &a[0]; 表示p指向a的第 0 行(a[0]是一行 4 个元素的数组,&a[0]是整个行的地址)。
 
四、核心对比:p+i与q+i的区别
代码通过循环打印p+i和q+i的地址,直观展示两者的差异:
1. 数组指针p+i
- 含义:p指向 “4 个int的数组”,p+i表示指针向后移动i个 “行”(每个行是 4 个int)。
 - 地址变化:每次移动的步长 = 4 * sizeof(int)(一行的总大小,通常 16 字节)。
 - 输出结果:p+0指向第 0 行地址,p+1指向第 1 行地址,p+2指向第 2 行地址,与前面二维数组a每行首元素的地址完全一致(因为行地址即首元素地址)。
 
2. 指针数组q+i
- 含义:q是数组(元素为int*),q作为数组名表示首元素地址,q+i表示数组q中第i个元素的地址(即指针数组自身存储元素的位置)。
 - 地址变化:每次移动的步长 = sizeof(int*)(一个指针的大小,64 位系统中是 8 字节)。
 - 输出结果:打印的是指针数组q自身在内存中的元素地址(比如q+0是q[0]这个指针变量的地址,q+1是q[1]这个指针变量的地址),与二维数组a的地址无关(除非巧合),因此注释说 “没啥用”(因为这里想观察的是指向a的地址,而非q自身的元素地址)。
 
总结
这段代码的核心目的是通过地址打印,让我们看到:
- 数组指针p 是 “指向行的指针”,p+i会跳到第i行的地址(步长为一行大小),用于定位二维数组的行;
 - 指针数组q 是 “存储行首指针的数组”,q+i是数组中第i个指针的地址(步长为指针大小),与二维数组的行地址无直接关联(除非访问q[i]才是行首指针)。
 
通过地址的十六进制变化,能更直观理解两者的本质差异:一个是 “指向数组的指针”,一个是 “存储指针的数组”。
AI2:
这张图是用来解释二维数组的地址与元素值的对应关系,核心是展示二维数组在内存中的连续存储特性,以下是分部分解释:
1. 二维数组的 “值”(a[i][j])
上方的表格是二维数组中每个元素的具体数值,比如:
- 第 0 行(i=0)的元素是 a[0][0]=1、a[0][1]=2、a[0][2]=3、a[0][3]=4;
 - 第 1 行(i=1)的元素是 a[1][0]=5、a[1][1]=4、a[1][2]=6、a[1][3]=7;
 - 第 2 行(i=2)的元素是 a[2][0]=9、a[2][1]=10、a[2][2]=11、a[2][3]=12。
 
2. 二维数组的 “地址”(&a[i][j])
下方的表格是对应元素在内存中的地址(以十六进制表示,比如F18、F1C等),需要注意以下几点:
- 内存连续性:二维数组在内存中是按行连续存储的。比如第 0 行最后一个元素a[0][3]的地址是F24,第 1 行第一个元素a[1][0]的地址是F28,两者相差4个字节(因为int类型占 4 字节),这体现了 “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元素的地址偏移了 4 个字节” 的说明。000
 - 地址与元素的对应:每个地址&a[i][j]唯一对应一个元素a[i][j],比如地址F18对应值1(即a[0][0]),地址F2C对应值4(即a[1][1])。
 
3. 补充说明(底部文字)
“a[i][j]的地址(也就是&a[i][j])并没有存储在二维数组里面,PPT 这么连续的画是为了清楚的和二维数组中的值,进行一一对应而已” 这句话是强调:内存中只存储数组的元素值,“地址表格” 是为了辅助理解而抽象出来的对应关系,实际内存里不会额外存储这些地址的表格,地址是通过数组的存储规则(连续、按类型偏移)计算得到的。
总结来说,这张图通过 “值” 和 “地址” 的对照,直观展示了二维数组按行连续存储的内存特性,以及元素值和其地址的一一对应关系,帮助理解二维数组的指针访问和内存布局。
AI3:
这是关于指针数组的知识讲解图,核心信息如下:
1. 指针数组的定义
int *p[3]; 表示定义了一个指针数组p,它包含 3 个元素,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向int类型的指针。
2. 指针数组与二维数组的关联
指针数组p的每个元素p[i]存储了二维数组a对应行的首地址:
- p[0]的值为F18,指向二维数组a第 0 行的首元素a[0][0](值为 1);
 - p[1]的值为F28,指向二维数组a第 1 行的首元素a[1][0](值为 5);
 - p[2]的值为F38,指向二维数组a第 2 行的首元素a[2][0](值为 9)。
 
3. 二维数组的内存呼应
右侧的 “二维数组a的值” 和 “二维数组a的地址” 表格,与之前讲解的二维数组内存布局一致,体现了元素值a[i][j]和其地址&a[i][j]的一一对应关系,同时也说明指针数组p是通过存储每行首地址来间接访问二维数组元素的。
这种结构常用于灵活管理多个一维数组(或二维数组的行),相比直接操作二维数组,指针数组在某些场景(如行的重新排序、动态分配行内存等)下更具灵活性。
AI4:
存储地址的地址,指针的指针
从十六进制地址A38到A40,核心是偏移 8 个字节,需结合内存编址规则和数据存储特性解读:
1. 先明确地址差值:8 个字节
- 十六进制计算:A40(十六进制) – A38(十六进制) = 8(十六进制),而十六进制的8对应十进制的8,因此地址跨度为 8 个字节(内存以字节为最小编址单位,1 个十六进制单位对应 1 个字节)。
 - 直观验证:从A38开始,逐字节递增依次是A39、A3A、A3B、A3C、A3D、A3E、A3F、A40,共 8 个字节间隔。
 
2. 与 “数据类型存储” 的关联(结合此前场景)
结合之前讨论的 “4 字节偏移(对应 32 位数据)”,A38到A40的 8 字节偏移,通常对应以下场景:
- 双精度数据类型:若存储double(双精度浮点数,占 8 字节),从A38开始存储 1 个double数据,其结束地址就是A40(A38为起始地址,占用A38~A3F共 8 字节,下一个数据的起始地址为A40)。
 - 多个 32 位数据的连续存储:若存储 2 个int(32 位整数,每个占 4 字节),第一个int从A38开始(占A38~A3B),第二个int从A3C开始(占A3C~A3F),两个数据存储完成后,下一个数据的起始地址就是A40,整体体现为从A38到A40的 8 字节跨度。
 - 指针数组的元素间隔:若A38是指针数组p中某元素(如p[0])的地址(指针占 8 字节,64 位系统),则下一个元素p[1]的地址就是A40,正好对应A38到A40的 8 字节偏移(64 位系统中指针占 8 字节,元素间偏移 8 字节)。
 
3. 内存对齐的体现
若系统遵循 “8 字节对齐”(如 64 位环境下部分数据类型要求),A38到A40的跨度也符合对齐规则:
- 例如long long(64 位整数,占 8 字节)需 8 字节对齐,其起始地址必须是 8 的倍数(A38是 8 的倍数:A38转十进制为 2616,2616÷8=327,无余数),存储后下一个对齐地址就是A40(A40转十进制为 2624,2624÷8=328,同样是 8 的倍数),符合对齐要求。
 
综上,A38到A40的核心是 8 字节地址跨度,其本质是由数据类型的存储大小(如 8 字节double、2 个 4 字节int)或内存对齐规则决定的,是计算机内存连续存储逻辑的典型体现。
这是关于指针数组的知识图解,核心信息如下:
1. 指针数组的定义与存储
- 定义:int *p[3]; 表示一个指针数组p,包含 3 个指向int类型的指针元素。
 - 指针数组的值(p[i]):存储二维数组a各行的首地址,如p[0]=F18(指向a[0][0])、p[1]=F28(指向a[1][0])、p[2]=F38(指向a[2][0])。
 - 指针数组的地址(&p[i]):指针数组本身也存储在内存中,其元素的地址为A38、A40、A48,体现了指针数组自身的内存布局。
 
2. 与二维数组的关联
右侧的二维数组a的 “值(a[i][j])” 和 “地址(&a[i][j])” 表格,与指针数组p的元素形成映射:指针数组通过存储行首地址,间接实现对二维数组元素的访问。这种结构常用于灵活管理多维数组的行,在行的动态分配、排序等场景中具有优势。
3. 内存特性说明
指针数组的 “值” 存储的是目标数组的地址,而其自身的 “地址” 是指针数组元素在内存中的存储位置,清晰区分了 “指针存储的地址” 和 “指针本身的地址” 这两个易混淆的概念,帮助理解指针数组的双层内存结构。
sprintf_s(buff, “%X”, (x & 0xFFFF));
这段代码的作用是将变量 x 的低 16 位数据以大写十六进制形式格式化到缓冲区 buff 中,具体解析如下:
- 核心操作:提取低 16 位
(x & 0xFFFF) 是一个位运算:- 0xFFFF 是十六进制常量,对应二进制的 16 个连续的 1(即 0b1111111111111111)。
 - 与 x 进行 “按位与” 运算后,会保留 x 的低 16 位数据,并将高于 16 位的部分清零(即只保留 x 中范围为 0~0xFFFF 的值)。
 
 - 格式化写入缓冲区
sprintf_s(buff, “%X”, …) 是安全的字符串格式化函数:- %X 是格式控制符,表示以大写十六进制形式输出整数(例如 10 会被转换为 “A”,255 会被转换为 “FF”)。
 - sprintf_s 相比 sprintf 增加了安全性检查(需要指定缓冲区大小,通常用法为 sprintf_s(buff, sizeof(buff), “%X”, …)),可避免缓冲区溢出风险。
 
 
总结:这段代码的功能是将 x 的低 16 位数值转换为大写十六进制字符串,并存储到 buff 缓冲区中,同时通过 sprintf_s 保证操作的安全性。
AI5:
指针数组和数组指针是 C/C++ 中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,核心区别在于:指针数组是 “数组”(元素为指针),数组指针是 “指针”(指向数组)。下面通过定义、本质、示例详细说明:
一、指针数组(Array of Pointers)
本质:一个数组,数组中的每个元素都是指针(同类型指针)。
声明形式:类型 *数组名[数组长度](注意:[]优先级高于*,所以先构成数组,元素为指针)。
示例:
c
运行
int a = 1, b = 2, c = 3;
int *ptr_arr[3]; // 指针数组:数组有3个元素,每个元素是int*指针
// 给数组元素(指针)赋值
ptr_arr[0] = &a;
ptr_arr[1] = &b;
ptr_arr[2] = &c;
// 访问:先通过数组下标取指针,再解引用取数据
printf(“%d, %d, %d”, *ptr_arr[0], *ptr_arr[1], *ptr_arr[2]); // 输出:1, 2, 3
特点:
- 数组的大小 = 元素个数 × 单个指针的大小(如 32 位系统指针占 4 字节,64 位占 8 字节)。
 - 用途:常用于存储多个同类型数据的地址(最典型的是字符串数组,因为字符串本质是 char*)。
例如:c
运行
char *strs[3] = {“hello”, “world”, “cpp”}; // 每个元素是char*指针,指向字符串常量 
二、数组指针(Pointer to Array)
本质:一个指针,该指针专门指向一个固定大小的数组(数组的元素类型和长度固定)。
声明形式:类型 (*指针名)[数组长度](注意:()强制*先与指针名结合,所以是指针,指向数组)。
示例:
c
运行
int arr[3] = {10, 20, 30};
int (*arr_ptr)[3]; // 数组指针:指针指向“包含3个int元素的数组”
arr_ptr = &arr; // 赋值:指向数组arr的地址(数组名arr是首元素地址,&arr才是整个数组的地址)
// 访问:先解引用指针得到数组,再通过下标取元素
printf(“%d, %d, %d”, (*arr_ptr)[0], (*arr_ptr)[1], (*arr_ptr)[2]); // 输出:10, 20, 30
特点:
- 指针的大小 = 系统指针的大小(与指向的数组大小无关,32 位 4 字节,64 位 8 字节)。
 - 指针的 “步长” = 指向的数组总大小(例如int (*p)[3],p+1会跳过3×sizeof(int)字节)。
 - 用途:常用于处理多维数组(尤其是作为函数参数传递多维数组时,明确数组第二维的长度)。
例如:c
运行
int matrix[2][3] = {{1,2,3}, {4,5,6}}; - int (*p)[3] = matrix; // p指向matrix的第0行(每行是含3个int的数组)
 - printf(“%d”, p[1][2]); // 等价于(*(p+1))[2],输出6(第1行第2列)
 
三、核心区别对比
| 类型 | 本质 | 声明示例 | 关键特征 | 
| 指针数组 | 数组(元素为指针) | int *arr[3]; | arr是数组,arr[i]是指针 | 
| 数组指针 | 指针(指向数组) | int (*p)[3]; | p是指针,*p是数组 | 
记忆技巧
- 看声明中*和[]的结合顺序:
- 无括号时,[]优先结合,所以类型 *名[]是指针数组(先成数组,元素为指针)。
 - 有括号时,*优先结合,所以类型 (*名)[]是数组指针(先成指针,指向数组)。
 
 
好问题!😊
“指针数组”和“数组指针”名字很像,但意思完全不一样。
我们可以先从直觉上去理解,然后再看看它们的定义。
⸻
一、指针数组(array of pointers)
定义:
一个“指针数组”就是数组的每个元素都是一个指针。
🔹语法例子:
int *p[3];
这里:
• p 是一个数组;
• 这个数组里有 3 个元素;
• 每个元素都是 int * 类型的指针。
🧠 你可以想象它是:
p[0]、p[1]、p[2] → 都是指针,分别可以指向不同的 int 变量。
比如:
int a = 1, b = 2, c = 3;
int *p[3] = {&a, &b, &c};
那么:
• *p[0] == 1
• *p[1] == 2
• *p[2] == 3
⸻
二、数组指针(pointer to an array)
定义:
一个“数组指针”就是指向整个数组的指针。
🔹语法例子:
int (*p)[3];
这里:
• p 是一个指针;
• 它指向一个“包含 3 个 int 元素的数组”。
比如:
int a[3] = {1, 2, 3};
int (*p)[3] = &a;
那么:
• (*p)[0] == 1
• (*p)[1] == 2
• (*p)[2] == 3
🧩 小技巧记忆:
• “指针数组” → 数组大,里面装指针。
• “数组指针” → 指针大,它指向数组。
⸻
要不要我帮你画个内存图,用图来区分它们?这样更容易看出谁指向谁。
没关系~这是 C 语言里非常容易混淆的一对概念,我们慢慢来。
我用比喻 + 视觉化的方式帮你彻底分清。
⸻
💡先想象两个世界
名称 直观比喻 语法例子
指针数组 一个“装指针的盒子” int *p[3];
数组指针 一根“指向整个数组的指针” int (*p)[3];
⸻
🧱 1. 指针数组 int *p[3];
“p 是一个数组,数组中有 3 个指针,每个指针都能指向一个 int。”
图示:
p[0] —> &a
p[1] —> &b
p[2] —> &c
代码例子:
int a = 10, b = 20, c = 30;
int *p[3] = { &a, &b, &c };
printf(“%d\n”, *p[1]); // 输出 20
🧠 小记忆:
👉 方括号 [] 优先级高,所以 p[3] 是数组,*p[3] 说明数组里是指针。
⸻
🧭 2. 数组指针 int (*p)[3];
“p 是一个指针,指向一个含有 3 个 int 的数组。”
图示:
a —> [ 1 | 2 | 3 ]
p —> a
代码例子:
int a[3] = {1, 2, 3};
int (*p)[3] = &a;
printf(“%d\n”, (*p)[1]); // 输出 2
🧠 小记忆:
👉 () 的优先级强制让 *p 先结合,所以 (*p)[3] 表示 p 指向一个数组。
⸻
🌈一句话区分法:
名称 口诀
指针数组 “数组里装指针”
数组指针 “指针指向数组”
⸻
想试试我出两道小题,让你判断哪个是“指针数组”,哪个是“数组指针”吗?
我们边做边练就能完全掌握。
非常好!👏完全正确。
✅ int *p[5];
意思是:“p 是一个包含 5 个元素的数组,每个元素都是 int * 类型的指针。”
你记住口诀 “数组里装指针” 就对啦。
⸻
我们来升一点难度👇
第 2 题:
int (*p)[5];
请你想一想:这回 p 是指针数组还是数组指针?
非常好!👏完全正确。
✅ int *p[5];
意思是:“p 是一个包含 5 个元素的数组,每个元素都是 int * 类型的指针。”
你记住口诀 “数组里装指针” 就对啦。
⸻
我们来升一点难度👇
第 2 题:
int (*p)[5];
请你想一想:这回 p 是指针数组还是数组指针?
完美!👍
你不仅答对了,而且解释也非常到位。
✅ int (*p)[5];
意思是:p 是一个指针,它指向一个包含 5 个 int 元素的数组。
举个小例子帮助你巩固:
int a[5] = {1, 2, 3, 4, 5};
int (*p)[5] = &a;
printf(“%d\n”, (*p)[2]); // 输出 3
⸻
来,我们再来一道稍微绕一点的题,看看你能不能一眼判断出来👇
第 3 题:
char *strs[3];
这次呢?是“指针数组”还是“数组指针”?
(提示:想想 char * 是什么,再看 []。)
这次有点小小偏啦~😉
其实这一题的答案是:
✅ 指针数组。
⸻
我们来拆开看看为什么:
char *strs[3];
• 方括号 [] 优先级比 * 高。
• 所以它先说明 strs 是一个数组;
• 然后数组里的每个元素类型是 char *,也就是“字符指针”。
🧠 这表示:
strs 是一个“装有 3 个字符串指针”的数组。
比如:
char *strs[3] = {“Hello”, “World”, “C”};
printf(“%s\n”, strs[1]); // 输出 “World”
⸻
你想继续练 2~3 道稍微进阶一点的例子吗?
我可以加上一些你在字符串或二维数组场景中会真用到的那种。